教育部深耕課程
課程設計緣起
透過建構優質學習環境,規劃在地社會實踐學程,開設駐地學習課程,提供學生直接至實踐場域修讀相關課程,以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等創新模式學習型態,進而透過社區地方知識的挖掘與探索,將所學實際應用,並培養學生關心與認識地方知識、文字書寫與視覺形象的創意與美感,進而檢視學習成效是否符合社會需求,規劃執行大學資源與地方分享,協力運作之進行模式,以達深化在地連結之功效。
深化在地社會實踐課程設計方向概念圖
課程內容
- 於花蓮最南端富里鄉的「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建置「人文創新社會實踐基地」,將學生帶入社區,進行系列與地方連結之駐地學習密集課程。
- 113年度開設2門駐地學習課程及辦理在地實踐田野實察相關課程活動,將學生帶入社區,進行系列與地方連結之駐地學習密集課程,提供學生直接至實踐場域學習之機會。
- 華文系張寶云老師112學年度第2學期開設「後山人文走讀」課程,邀請多位講師帶領同學走出校園,認識花東地區的山海之美與地方文史。在課程中,同學們藉由實地踏查,累積對地方的深切認識,而後將所見所感進行創作、發表,對印象深刻的人物、空間進行描寫,也嘗試進行詩的創作。
- 諮臨系劉効樺老師113學年第1學期開設「在地療癒」課程,同學透過此課程認識並觀察花蓮在地心理治 療機構之發展樣態,並由授課教師及業師(心理師)進行相關指導,以課程場域觀察與所學之專業提供各式陪伴與療癒方案計畫。
- 各系所班辦理田野實察相關課程活動,培養學生關心與認識地方知識,強化學生參與在地實踐之能力。
- 期末辦理駐地學習密集課程成果發表,見證學生駐地學習後的蛻變,透過社區地方知識的挖掘與探索,將所學實際應用,關心與認識地方知識、文字書寫與視覺形象的創意與美感,並檢視學習成效是否符合社會需求,以達深化在地連結之功效,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創造花蓮地區產業新氣象。
整體創新作法與亮點特色
近年高等教育積極營造大學與地方共學共工的場域,鼓吹學生的學習場域不再侷限於校園內,也不再是書本式學習,而是以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等為創新模式學習型態,以認識地方,實踐地方與創造地方為在地社會實踐之目標,讓大學教育真正落實接地氣的實踐意義。本項計畫與在地團體或社區合作,規劃學生透過業師制度的駐地學期課程,進入社區,以社會實踐力與互動將所學實際應用,讓大學課程與地方區域相關特色連結,為花蓮注入新的活力,並給予實質回饋,甚至讓大專人才留在花東。
相關連結
-
課程花絮 109年駐地學習課程 110年駐地學習課程 110年系所班辦理田野實察相關課程活動
111年駐地學習課程 111年系所班辦理田野實察相關課程活動
112年駐地學習課程 112年系所班辦理田野實察相關課程活動
113年駐地學習課程 113年系所班辦理田野實察相關課程活動 -
課程成果
109年度 「地方歷史與文化記錄」課程介紹 葉秀雄老師訪談影片
110年度 「慢城與地方創生」 線上策展網站 鳳林 Feng-lin 文化鳳林 鳳林菸樓空屋探查 大榮一村踏查報告
111年度 「地方志與田野踏查實務」 故事地圖網頁 1.原民小組 2.客家小組 3.眷村小組 成果發表
「宗教與在地:新城神社舊址古蹟之活化呈現與實踐」 1.新城天主堂攝影書 2.定格動畫 媒體報導
「在地療癒」 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