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教育部深耕課程

課程設計緣起

        透過建構優質學習環境,規劃在地社會實踐學程,開設駐地學習課程,提供學生直接至實踐場域修讀相關課程,以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等創新模式學習型態,進而透過社區地方知識的挖掘與探索,將所學實際應用,並培養學生關心與認識地方知識、文字書寫與視覺形象的創意與美感,進而檢視學習成效是否符合社會需求,規劃執行大學資源與地方分享,協力運作之進行模式,以達深化在地連結之功效。

課程內容

​i. 公行系王鴻濬教授暨人社院院長109年9月於鳳林鎮進行「地方歷史與文化記錄」課程,以林田山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探索學習本場域歷史文化的發展、族群的參與及變遷。透過對林田山場域基本文獻資料的收集(文獻法),以及對於特定議題的訪談(深度訪談法)與文字記錄,以及影像紀錄,來呈現本場域的歷史文化發展。

ii. 臺灣系黃雯娟主任與黃宣衛教授109年9月於台東池上鄉進行「田野走讀與地方社會的展演」課程,透過田野走讀方式認識地方、瞭解在地的社會網絡與地方發展脈絡,並藉由GIS與故事地圖能力養成、深度訪談技巧、影像語音紀錄技術及生態旅行路徑規劃能力等的培力方式,培養學生在傳統開課模式之外,以「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社會實踐」為課程精神內涵。

iii. 諮臨系劉効樺主任與蔣世光副教授109學年第1學期周末期間於壽豐玉里醫院溪口院區進行之「在地療癒」駐地學習課程,同學透過此課程認識並觀察花蓮在地心理治療機構之發展樣態,並由授課教師進行相關指導,以課程場域觀察與所學之專業提供各式陪伴與療癒方案計畫。

iv. 各系所辦理11場次田野實察相關課程活動,培養學生關心與認識地方知識。

  1. 於花蓮最南端富里鄉的「富里製造農村實驗基地」建置「人文創新社會實踐基地」,將學生帶入社區,進行系列與地方連結之駐地學習密集課程。
     
  2. 109年度開設3門駐地學習課程及辦理在地實踐田野實察相關課程活動,將學生帶入社區,進行系列與地方連結之駐地學習密集課程,提供學生直接至實踐場域學習之機會。
    1. 109年11月27日於人社二館院特色空間舉辦成果發表會見證學生駐地學習後的蛻變,透過社區地方知識的挖掘與探索,將所學實際應用,關心與認識地方知識、文字書寫與視覺形象的創意與美感,並檢視學習成效是否符合社會需求,以達深化在地連結之功效,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創造花蓮地區產業新氣象。

整體創新作法與亮點特色

       近年高等教育積極營造大學與地方共學共工的場域,鼓吹學生的學習場域不再侷限於校園內,也不再是書本式學習,而是以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等為創新模式學習型態,以認識地方,實踐地方與創造地方為在地社會實踐之目標,讓大學教育真正落實接地氣的實踐意義。本項計畫與在地團體或社區合作,規劃學生透過業師制度的駐地學期課程,進入社區,以社會實踐力與互動將所學實際應用,讓大學課程與地方區域相關特色連結,為花蓮注入新的活力,並給予實質回饋,甚至讓大專人才留在花東。

相關連結

瀏覽數: